苦參的功效與作用
發布時間:2023-09-04 13:21:27 閱讀:136
中藥為中國傳統中醫的特有藥物,那么你知道中藥苦參嗎?苦參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苦參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跟隨康網小編來了解一下苦參的功效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苦參的簡介
【出處】《本經》
【拼音名】Kǔ Shēn
【別名】苦骨(《綱目》),川參(《貴州民間方藥集》),鳳凰爪(《廣西中獸醫藥植》),牛參(《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豆種植物苦參的根。春、秋采收,以秋采者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頭、須根,洗凈泥沙,曬干。鮮根切片曬干,稱苦參片。
【原形態】苦參,又名:水槐(《本經》),地槐、菟槐、驕槐、白莖、虎麻、岑莖、祿白、陵郎(《別錄》),野槐(《綱目》),山槐子、白萼。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質地和紅壤地的向陽處。我國各地皆有分布。全國各地均產,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產量較大。
【性狀】干燥根呈圓柱形,長10~30厘米,直徑1~2.4厘米。表面有明顯縱皺,皮孔明顯突出而稍反卷,橫向延長。栓皮很薄,棕黃色或灰棕色,多數破裂向外卷曲,易剝落而顯現黃色的光滑皮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粗纖維狀。橫斷面黃白色,形成層明顯。氣刺鼻,味極苦。苦參片為斜切的薄片,形狀大小不一,斜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5厘米,寬1~1.5厘米,厚約2~5毫米。質堅硬,切面淡黃白色,有環狀年輪,木質部作放射紋。以整齊、色黃白、味苦者為佳。
【化學成份】根含多種生物堿:d-苦參堿、d-氧化苦參堿、槐花醇l-臭豆堿、l-甲基金雀花堿、l-穿葉贗靛堿及槐果堿。還含黃酮類:黃腐醇、異黃腐醇、3,4′,5-三羥-7-甲氧-8-異戊烯基黃酮、8-異戊烯基山柰酚等。莖、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炮制】揀凈雜質,除去殘莖,洗凈泥土,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性味】苦,寒。①《本經》:味苦,寒。②《別錄》:無毒。③《本草從新》:大苦,大寒。
【歸經】入肝、腎、大腸、小腸經。①張元素:少陰腎經。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胃、大腸、肝、腎四經。③《本草新編》:入心、肺,腎、大腸經。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治熱毒血痢,腸風下血,黃疸,赤白帶下,小兒肺炎,疳積,急性扁桃體炎,痔漏,脫肛,皮膚瘙癢,疥癩惡瘡,陰瘡濕癢,瘰疬,燙傷。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①《本經》: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余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
②《別錄》:養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亦,療惡瘡下部匿,平胃氣,令人嗜食。
③陶弘景:惡病人酒漬飲之,患疥者服亦除,蓋能殺蟲。
④《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肌煩燥生瘡,赤癩眉脫,主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除體悶,治心腹積聚。
⑤《唐本草》:治脛酸,療惡蟲。
⑥《日華于本草》:殺疳蟲。炒帶煙出為末,飯飲下,治腸風下血并熱痢。
⑦《珍珠囊》:去濕。
⑧《滇南本草》:涼血,解熱毒,疥癩,膿窠瘡毒。療皮膚瘙癢,血風癬瘡,頑皮白屑,腸風下血,便血。消風,消腫毒,痰毒。
⑨《本草從新》:燥濕,勝熱,治夢遺滑精。
苦參的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苦參的禁忌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子。反藜蘆。
②《醫學入門》:胃弱者慎用。
③《本草經疏,:久服能損腎氣,肝、腎虛而無大熱者勿服。
苦參的選方
①治血痢不止:苦參炒焦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仁存堂經驗方》)
②治痔漏出血,腸風下血,酒毒下血:苦參(切片,酒浸濕,蒸曬九次為度,炒黃為末,凈)一斤,地黃四兩(酒浸一宿,蒸熟,搗爛)。加蜂蜜為丸。每服二錢,白滾湯或酒送下,日服二次。(《外科大成》苦參地黃丸)
③治谷疸,食畢頭旋,心怫郁不安而發黃,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末)。牛膽丸如梧子。以生姜汁服五丸,日三服。(《補缺肘后方》)
④治赤白帶下:苦參二兩,牡蠣一兩五錢。為末,以雄豬肚一個,水三碗煮爛,搗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積德堂經驗方》)
⑤治下部瘡漏:苦參煎湯,日日洗之。(《仁齋直指方》)
⑥治大腸脫肛:苦參、五倍子、陳壁土等分。煎湯洗之,以木賊末敷之。(《醫方摘要》)
⑦治心肺積熱,腎臟風毒攻于皮膚,時生疥癩,瘙癢難忍,時出黃水,及大風手足爛壞,眉毛脫落,一切風疾:苦參三十二兩,荊芥(去梗)十六兩。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好茶吞下,或荊芥湯下,食后服。(《局方》苦參丸)
⑧治漏膿肥瘡,膿窠瘡,臘梨頭,遍身風癩,癮疹疥癬,瘙癢異常,麻木不仁,諸風手足酸痛,皮膚破爛,陰囊癢極,并歸人陰癢、濕癢:苦參一斤(為末),鵝毛(香油炒存性)六兩。黃米糊丸,朱砂為衣。茶湯送下,日進二次。或隨病作散擦或洗、貼。(《王秋泉家秘》神功至寶丹)
⑨治瘰疬:苦參四兩,搗末,生牛膝和丸如梧子。食后暖水下十丸,日三服。(《隨身備急方》)
⑩治鼠瘺諸惡瘡:苦參二斤,露蜂房二兩,曲二斤。水三斗,漬藥二宿,去滓,黍米二升,釀熟梢飲,日三。一方加猬皮,更佳。(《補缺肘后方》)
⑾治湯熨火燒疼痛:苦參不以多少,為細末,用香油調搽。(《衛生寶鑒》綠白散)
⑿ 治旋耳瘡(又名月蝕瘡)初起在耳輪上或耳后,耳垂處發一黃色米粒樣疙瘩,周圍發紅,頂白透膿,奇癢難忍,破后膿水外溢,蔓延傳染,不幾日耳前后成為一片,膿水淋漓,此瘡小兒最易傳染:苦參、黃柏各五錢,蒼術、海螵蛸各三錢。各研極細,和勻。用溫開水調敷患部,每日早晚各換藥一次。(《浙江中醫雜志》 (6):27,1958)
⒀治齒縫出血:苦參一兩,枯礬一錢。為末,日三揩之。(《普濟方》)
⒁治毒熱足腫作痛欲脫者:苦參煮酒漬之。(《姚僧坦集驗方》)
擴展閱讀:苦參的各家論述
① 《綱目》: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惟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張從正亦云,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臟,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于飲食亦然。又按《史記》云,太倉公淳于意醫齊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慎風,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風氣濕熱殺蟲之義。
②《本草經百種錄》:苦參,專治心經之火,與黃連功用相近。但黃連似去心臟之火為多,苦參似去心腑小腸之火為多,則以黃連之氣味清,而苦參之氣味濁也。按補中二字,亦取其苦以燥脾之義也。
③ 《本草正義》: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龍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然毒風惡癩,非此不除,今人但以為洗瘡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廢食耳。
上一篇:僵蠶的功效與作用
下一篇: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相關閱讀:
- 時間:2025-03-07 23:46:25閱讀:479
- 時間:2025-03-07 23:45:45閱讀:472
- 別名刺槐、洋槐、胡藤功效止血。主治咯血;大腸下血;吐血;崩漏 《貴州民間方藥集》:"止大腸下血,咯血,又治婦女紅崩。"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茶飲副作用誤以洋槐幼芽及幼葉作副食品,可因機體對洋槐過時間:2024-05-14 12:44:29閱讀:2167
- 別名兔兒草、銅錘草(《云南中草藥選》)。功效《云南中草藥選》:"消炎,止血。治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外傷出血。"作用全草流浸膏能使離體蛙心的房室節律發生顯著紊亂。如注入蛙腹淋巴腔(0.006毫升/克)時間:2024-05-14 12:24:27閱讀:1834
- 別名魚膽根、斬龍劍根功效《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小兒疳積,尿路感染。蘆薈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成分1.庫拉索蘆薈 葉含蒽類化合物:蘆薈大黃素甙(aloin,aloinA,barbaloin)21.時間:2024-05-14 12:09:34閱讀:1765
- 別名打碗科、貓眼草(《中國藥植圖鑒》)。功效《中國藥植圖鑒》:"葉及莖,研末或熬膏敷腫瘡。"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或熬膏敷。成分含大戟腦、24-亞甲基環木波蘿烷醇、β-香樹脂醇、粘霉烯醇。性味微苦;涼歸經肝時間:2024-05-14 11:45:10閱讀:1655
- 功效治婦人紅崩,水煎,點水酒服。加工采集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植物形態植物形態詳"滇常山"條。藥用部位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植物形態詳"滇常山"條。來自何書《滇南本草》時間:2024-05-14 11:28:18閱讀:1536
- 別名睢鳩、王睢、魚鷹、下窟烏、雕雞、食魚鷹功效《綱目》:"接骨。"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末,3-5g。性味咸;平歸經腎經加工采集為鷹科動物鶚的骨胳。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dion haliaetus Linnaeus植物形態鶚,時間:2024-05-14 11:04:34閱讀:1584
- 功效治小兒疳積,產后風,腰骨酸痛,乳癰,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研末。性味《閩南民間草藥》:"甘,平,無毒。"加工采集為茜草科植物毛玉葉金花的根。藥用部位為茜草科植物毛玉葉金花的根。植物形態詳"山時間:2024-05-14 10:47:29閱讀:1483
- 別名野山藥(《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功效①《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毒,驅梅。"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治月經失調。"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熬膏、研末。外用:研末撒。成分地上部分含時間:2024-05-14 10:22:54閱讀: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