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角的功效與作用
發布時間:2024-05-02 14:41:05 閱讀:193
別名
黑麥烏米、紫麥角
功效
治子宮出血;產后出血不止。
①《國藥的藥理學》:"為子宮緊縮藥。對于子宮出血,分娩后的弛緩性后出血,子宮之不全、退行等有效。"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偏頭痛。"
作用
①興奮子宮的作用
麥角有興奮子宮肌的作用,其作用與垂體后葉制劑相似,是直接作用于子宮肌,但作用強大而持久.對懷孕子宮更敏感;臨產和新產后應用小量即有明顯作用,甚至產生強直收縮。我國數種野生麥角制成的流浸膏,對在體和離體的兔子宮皆能促進其收縮,使之張力增加;并在離體兔子宮上表明,對產后和妊娠子宮比未孕子宮作用強。麥角中含多種有效成分,其中以麥角新堿對子宮作用最強,麥角胺次之。從我國12種寄主植物上所分離的131個麥角菌系中,有17個能在小麥培養基上產生麥角堿,其中以ClavicepsmicroccephalaCe-3菌系最為優良,不但產堿力強,而且所產的主要為麥角新堿。
②對心血管的作用
在離體血管實驗中,麥角胺可使周圍血管平滑肌收縮。在整體動物因血管收縮而升壓,并產生代償性心跳徐緩。麥角毒對心臟的作用不及對血管的作用強,但在心律慢到某種程度時,則有增強心收縮力的作用。大量麥角胺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原理不明),導致壞疽形成。用麥角流浸膏肌注(2-3次/日)于意大利種雞(1.5毫升/公斤),注后出現雞冠紫紺,久之,雞冠末梢壞疽,此作用尚可建立條件反射。麥角胺對血管作用最強,麥角毒次之,而麥角新堿幾乎不影響血壓和損傷血管內皮細胞。麥角胺可使血管收縮,動脈搏動幅度減小,這可能與治療偏頭痛的作用有關。
③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大量麥角胺或麥角毒能阻斷α-腎上腺素能受體,使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翻轉。它們并不能阻止交感神經介質的釋放。用豚鼠離體輸精管帶下腹神經標本實驗,表明麥角新堿與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基本相似,作者謂麥角新堿可能是一種直接作用型的擬交感藥,它與兒茶酚胺作用于同一受體。麥角小量興奮延腦(迷走性心率減慢、呼吸增加、驚厥等),大量因延腦麻痹而死亡。麥角胺能增強巴比妥類、嗎啡、美沙酮的鎮靜和催眠作用。
用法用量
內服:制成流浸膏,每次2~4毫升,一日量6~8毫升;或制成浸劑、丸劑、針劑等分別使用。
副作用
急性中毒癥狀是嘔吐、腹瀉、脈微弱、昏迷。慢性中毒見于服藥過量,肝臟病和周圍血管有病的都較敏感,癥狀有壞死型和驚厥型二類。
成分
含生物堿約9.4%,主為吲哚類生物堿,按其結構可分3類:第一類為麥角毒系生物堿,都是麥角酸的酰胺類衍生物,其中有麥角柯寧堿、麥角克堿、麥角隱亭堿、麥角胺、麥角生堿、麥角新堿及麥角西堿;第二類為相應的麥角異毒系生物堿,都是異麥角酸的酰胺類衍牛物,其中有麥角異柯寧堿、麥角異克堿、麥角隱寧堿、麥角異胺、麥角異生堿、麥角異新堿、麥角異西堿;第三類為棒麥角堿系生物堿,其中有噴尼棒麥角堿、肋麥角堿、裸麥角堿、田麥角堿、野麥堿等。
此外尚含脂肪油33~35%,麥角甾醇0.1%、維生素D2、酪胺、組胺、胍基丁胺、三甲胺、甲胺、己胺-l甜菜堿、麥角硫因、乙酰膽堿、尿嘧啶、鳥甙、氨基酸,麥角色素如黑麥酮酸、金黃麥角酸、麥角黃素BC(2,2′)、麥角黃素CC(2,2′)、棒麥角黃素、棒麥角玉紅素等。
性味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味微苦,性平,有毒。"
宜忌
《國藥的藥理學》:"分娩時只可用于壓出期,在開口期當避免使用。"
歸經
肝;腎經
加工采集
夏、秋二季麥熟時采收,陰干。宜保持完整,徹底干燥后,密封,在干燥涼暗處保存。
藥材鑒別
干燥菌核呈紡錘形,平直或略彎曲呈角狀,具3條鈍棱,兩端漸尖。長0.3~4厘米,直徑1~7毫米。表面紫黑色或紫棕色,有顯著縱溝及細小橫裂紋。質脆,易折斷,斷面鈍三角形,邊緣暗紫色,中心灰白色或淺粉紅色。氣微弱而特殊;味油膩性,先甜后辛。
植物形態
1.麥角菌 菌核長圓柱形,兩端角狀,堅硬,(10-30)mm×(2-7)mm,平滑,有縱溝,外部紫黑色,內部淡紫色或灰白色,每個菌核產生20-30個子座,有彎曲的細柄,暗褐色。子座近球形,直徑1-2mm,紅褐色。子囊殼全部埋生于子座內,其孔口稍突出于子座表面,(200-250)μm×(150-175)μm。子囊長圓柱形。(100-125)μm×(4-5)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絲狀,無色,(50-70)μm×1μm。2.小頭麥角菌 與麥角菌極為相似,主要區別是:菌核黑色角狀,所產生的子座具有較小的頭部,直徑不足0.8mm。
生境分布:1.寄生于小麥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內。2.生于拂子茅屬植物及大油芒等禾本科植物上。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及新疆、江蘇、浙江、四川等地。2.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等地。
栽培:1.生物學特性:麥角菌為寄生性真菌,寄生植物有禾本科、莎草科、石竹科及燈心草科植物。菌核在溫暖潮濕的夏季生長,菌絲適宜生長的溫度為24-26℃。2.培育技術:麥角菌生長主要采用在寄主植物上接種栽培,獲得麥角(菌核),也可以采用發酵培養菌絲體,得到類似菌核物及其有效成分。用接種栽培方法也可獲得麥角,但費工、產量低,故目前多采用工廠化深層培養發酵生產的技術。2.1.菌種分離:麥角純菌種由自然采集的野生菌核中分離獲得,目前發酵培養的優良菌株是由拂子茅上分離的拂子茅麥角菌Ce3-3菌株。2.2.工藝流程:菌種→試管斜面孢子培養→種子培養→發酵培養→過濾,分離提取出麥角新堿。2.3.培養方法:孢子培養基為蔗糖10%,天冬素0.1%,MgSO4·7H2O0.03%,KH2PO40.1%,瓊脂2%,蒸餾水,pH6.0-6.2。作成斜面,接入菌種,在24-26℃下培養15-20天。種子培養基為蔗糖6%,谷氨酸1%,MgSO4·7H2O0.03%,KH2PO40.1%,自來水,調pH至5.2。在500ml錐形瓶中裝培養基100ml,接入斜面菌種,于旋轉式搖床上培養72小時,溫度保持24-26℃。發酵培養基為蔗糖10%,谷氨酸1.2%,MgSO4·7H2O0.03%,KH2PO40.1%,豆油0.5%,自來水,調pH至7.5。500L錐形瓶中裝發酵培養基75L,接種量5%,在24-26℃下旋轉培養9天。3.測定方法:麥角總堿用碳酸鈉、氯仿提取。麥角新堿提取及分離,采用離子交換樹脂法。
藥用部位
為麥角科真菌麥角菌寄生在禾本科植物黑麥等子房中所形成的菌核。
來自何書
《國藥的藥理學》
備注
(1)同屬菌類拂子茅麥角菌Claviceps microcephala (Wallr.)Tul.與麥角極為近似。主要區別為菌核產生的子座具有較小的頭部,其直徑不到0.8毫米。
上一篇:無花果葉的功效與作用
下一篇:牛膝莖葉的功效與作用
相關閱讀:
- 時間:2025-03-07 23:46:25閱讀:452
- 時間:2025-03-07 23:45:45閱讀:445
- 別名刺槐、洋槐、胡藤功效止血。主治咯血;大腸下血;吐血;崩漏 《貴州民間方藥集》:"止大腸下血,咯血,又治婦女紅崩。"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茶飲副作用誤以洋槐幼芽及幼葉作副食品,可因機體對洋槐過時間:2024-05-14 12:44:29閱讀:2123
- 別名兔兒草、銅錘草(《云南中草藥選》)。功效《云南中草藥選》:"消炎,止血。治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外傷出血。"作用全草流浸膏能使離體蛙心的房室節律發生顯著紊亂。如注入蛙腹淋巴腔(0.006毫升/克)時間:2024-05-14 12:24:27閱讀:1816
- 別名魚膽根、斬龍劍根功效《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小兒疳積,尿路感染。蘆薈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成分1.庫拉索蘆薈 葉含蒽類化合物:蘆薈大黃素甙(aloin,aloinA,barbaloin)21.時間:2024-05-14 12:09:34閱讀:1743
- 別名打碗科、貓眼草(《中國藥植圖鑒》)。功效《中國藥植圖鑒》:"葉及莖,研末或熬膏敷腫瘡。"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或熬膏敷。成分含大戟腦、24-亞甲基環木波蘿烷醇、β-香樹脂醇、粘霉烯醇。性味微苦;涼歸經肝時間:2024-05-14 11:45:10閱讀:1636
- 功效治婦人紅崩,水煎,點水酒服。加工采集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植物形態植物形態詳"滇常山"條。藥用部位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植物形態詳"滇常山"條。來自何書《滇南本草》時間:2024-05-14 11:28:18閱讀:1521
- 別名睢鳩、王睢、魚鷹、下窟烏、雕雞、食魚鷹功效《綱目》:"接骨。"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末,3-5g。性味咸;平歸經腎經加工采集為鷹科動物鶚的骨胳。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dion haliaetus Linnaeus植物形態鶚,時間:2024-05-14 11:04:34閱讀:1524
- 功效治小兒疳積,產后風,腰骨酸痛,乳癰,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研末。性味《閩南民間草藥》:"甘,平,無毒。"加工采集為茜草科植物毛玉葉金花的根。藥用部位為茜草科植物毛玉葉金花的根。植物形態詳"山時間:2024-05-14 10:47:29閱讀:1461
- 別名野山藥(《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功效①《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毒,驅梅。"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治月經失調。"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熬膏、研末。外用:研末撒。成分地上部分含時間:2024-05-14 10:22:54閱讀: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