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白皮的功效與作用
發布時間:2024-03-01 11:51:04 閱讀:165
別名
香椿皮(《經驗方》),春顛皮(《分類草藥性》)。
功效
除熱,燥濕,澀腸,止血,殺蟲。治久瀉,久痢,腸風便血,崩漏帶下,遣精,白濁,疳積,蛔蟲,瘡痹。
①《雷公炮炙論》:"利溺澀。"
②《唐本草》:"主甘匿。"
③孟詵:"女子血崩及產后血不止,月信來多,亦止赤帶下;療小兒疳痢。"
④《醫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濕,去血中濕熱。治泄瀉、久痢、腸風,崩、帶,小便赤數。"
⑤《分類草藥性》:"治下血,吐血;發表散寒,攻小兒痘疹。"
⑥《中國藥植圖鑒》:"治痔瘡,跌打損傷,接骨,消傷腫痛。"
⑦《四川常用中草藥》:"能發表,透麻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成分
樹皮,含川糠素、甾醇、鞣質。
炮制
椿白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撈出,潤透,及時切絲或切成方塊,曬干。炒椿白皮:先將麩皮撒入鍋內,加熱至煙起時,再將椿白皮倒入,拌炒至兩面焦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椿白皮100斤,用麩皮1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椿)根,采出拌生蔥蒸半日,出生蔥,細銼,用袋盛掛屋南畔,陰干用。"
②《本草求原》:"去粗皮,醋炙、蜜炙用。"
性味
苦澀,涼。
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本草經疏》:"苦,微寒。"
③《本經逢原》:"甘,平,無毒。"
④《醫林纂要》:"苦甘澀,寒。"
宜忌
《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不可用,崩帶屬腎家真陰虛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帶下積氣未盡者亦不宜遽用。"
歸經
大腸;胃經
加工采集
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時最易剝離。干皮可徑從樹上剝下;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刮去外面黑皮,以木棍輕捶之,使皮部與木質部松離,再行剝取;并宜仰面曬干,否則易發霉變黑。
藥材鑒別
①椿根白皮(《經驗方》)
干燥根皮為塊狀或長卷形,厚薄不一,外表面為紅棕色,內表面有毛須。質輕松,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淡。
②椿木皮(《唐本草》)
又名:春尖皮。干燥樹皮呈長片狀。外表面紅棕色裂片狀,有順紋及裂隙,內表面黃棕色,有細皺紋。質堅硬,斷面顯著纖維性。稍有香氣,味淡。
椿(香椿)、樗(臭椿)為兩種不同科屬的植物,而在歷代本草中常合并敘述,兩者功用大體相同,商品亦多將椿皮、樗皮統稱為"椿白皮"或"椿根皮"目前使用較廣者為樗白皮,僅在陜西、四川、湖北、貴州等地使用椿白皮,參見"樗白皮"條。
植物形態
香椿(《經驗方》),又名:豬椿(孟詵),紅椿(《植物名實圖考》),春陽樹、春菜樹、椿芽樹、白椿、香樹。
喬木,高達16米。樹皮赭褐色,成片狀剝落;小枝幼時具柔毛。雙數羽狀復葉互生,長25~50厘米,有特殊氣味;具小葉10~22,對生或近對生,具短柄;長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長8~15厘米,基部偏斜,圓或闊楔形,先端尖,全緣或有稀疏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色淡,葉脈或脈間有長束毛;葉柄紅色,基部肥大。圓錐花序頂生;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狀橢圓形;退化雄蕊5,與5枚發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盤遠較子房為短。蒴果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厘米,頂端開裂為5瓣。種子橢圓形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植。
本植物的葉(椿葉)、果實(香椿子)以及樹汁(春尖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藥用部位
為楝科植物香椿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來自何書
《食療本草》
常見藥方
①治休息痢,晝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訶子五錢(去核梢),椿根白皮一兩,母丁香三十個。上為細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飯湯入醋少許送下,五更,三日三服。(《脾胃論》訶黎勒丸)
②治濕氣下痢,大便血,白帶,去脾胃陳積之疾:椿根皮四兩,滑石二兩。上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白湯下一百丸。(《丹溪心法》)
③治小兒疳痢,渴瘦:椿木根(干,末之)、粟米(春粉),以蜜和作丸,服五丸至七丸、十丸,以瘥為度。(《廣濟方》)
④治臟毒,赤白痢:香椿(凈洗刷,剝取皮,日干)為末,飲下-錢。(《經驗方》)
⑤治淋濁,白帶:椿根白皮二兩。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腹中痞塊:香椿白皮二斤(切碎)。入鍋內煎水,去渣熬成膏,攤布上,先以姜擦去腹皮垢膩,以火烘熱藥,貼痞塊上,其初微痛,半日后即不痛,俟其自落。或加麝香少許,貼后,周圍破爛出水。(《嶺南采藥錄》)
⑦治胃潰瘍出血:椿芽木皮燒存性、金銀花藤八錢。水煎服。(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⑧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香椿樹根皮六錢。水煎服。(徐州市《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備注
椿(香椿)、樗(臭椿)為兩種不同科屬的植物,而在歷代本草中常合并敘述,兩者功用大體相同,商品亦多將椿皮、樗皮統稱為"椿白皮"或"椿根皮"目前使用較廣者為樗白皮,僅在陜西、四川、湖北、貴州等地使用椿白皮,參見"樗白皮"條。
上一篇:薜荔的功效與作用
下一篇:刀豆根的功效與作用
相關閱讀:
- 時間:2025-03-07 23:46:25閱讀:460
- 時間:2025-03-07 23:45:45閱讀:454
- 別名刺槐、洋槐、胡藤功效止血。主治咯血;大腸下血;吐血;崩漏 《貴州民間方藥集》:"止大腸下血,咯血,又治婦女紅崩。"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茶飲副作用誤以洋槐幼芽及幼葉作副食品,可因機體對洋槐過時間:2024-05-14 12:44:29閱讀:2136
- 別名兔兒草、銅錘草(《云南中草藥選》)。功效《云南中草藥選》:"消炎,止血。治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外傷出血。"作用全草流浸膏能使離體蛙心的房室節律發生顯著紊亂。如注入蛙腹淋巴腔(0.006毫升/克)時間:2024-05-14 12:24:27閱讀:1822
- 別名魚膽根、斬龍劍根功效《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小兒疳積,尿路感染。蘆薈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成分1.庫拉索蘆薈 葉含蒽類化合物:蘆薈大黃素甙(aloin,aloinA,barbaloin)21.時間:2024-05-14 12:09:34閱讀:1749
- 別名打碗科、貓眼草(《中國藥植圖鑒》)。功效《中國藥植圖鑒》:"葉及莖,研末或熬膏敷腫瘡。"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或熬膏敷。成分含大戟腦、24-亞甲基環木波蘿烷醇、β-香樹脂醇、粘霉烯醇。性味微苦;涼歸經肝時間:2024-05-14 11:45:10閱讀:1642
- 功效治婦人紅崩,水煎,點水酒服。加工采集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植物形態植物形態詳"滇常山"條。藥用部位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植物形態詳"滇常山"條。來自何書《滇南本草》時間:2024-05-14 11:28:18閱讀:1526
- 別名睢鳩、王睢、魚鷹、下窟烏、雕雞、食魚鷹功效《綱目》:"接骨。"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末,3-5g。性味咸;平歸經腎經加工采集為鷹科動物鶚的骨胳。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dion haliaetus Linnaeus植物形態鶚,時間:2024-05-14 11:04:34閱讀:1543
- 功效治小兒疳積,產后風,腰骨酸痛,乳癰,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研末。性味《閩南民間草藥》:"甘,平,無毒。"加工采集為茜草科植物毛玉葉金花的根。藥用部位為茜草科植物毛玉葉金花的根。植物形態詳"山時間:2024-05-14 10:47:29閱讀:1469
- 別名野山藥(《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功效①《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毒,驅梅。"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治月經失調。"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熬膏、研末。外用:研末撒。成分地上部分含時間:2024-05-14 10:22:54閱讀: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