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發布時間:2023-08-18 09:55:06 閱讀:130
附子是一種中藥,也是一種我們平時的時候可能會用到的中藥,只是大家平時的時候不太了解或是不注意而已,一般主要是和別的中藥一起搭配著進行使用,不同的配方功效也是不同的。
附子的簡介
【別名】:附片、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
【藥材類別】:根莖類
【性味】:辛甘,熱,有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溫。
③《別錄》:甘,大熱,有大毒。
④《本草正》:腌者大咸,性大熱,有毒。
【歸經】:入心、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三焦、命門。
②《本草經疏》:入手厥陰、命門、手少陽,兼入足少陰、太陰經,亦可入足太陽。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腎三經。
【入藥部分】: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
【產地和分布】:生于山地草坡或灌叢中;多栽培。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省東部,南至廣西省北部。主要分布于四川和陜西;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云南、甘肅等亦有分布及種植。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高0.6--1.5m。塊根常2個并連,紡錘形或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側根甚肥大,徑達5厘米。莖直立或稍傾斜,圓柱形,表面青綠色,上部為短茸毛或散生少數貼伏柔毛,下部老莖多帶紫色,莖下部光滑無毛。葉互生,革質,五角形,長6--11厘米,寬9--15厘米,掌狀3全裂,中央裂片菱狀楔形,急尖,近羽狀分裂,側裂片不等2裂,各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總狀花序狹長,密生反曲柔毛;萼片5,寬約2厘米,藍紫色,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側萼片長1.5--2厘米;花瓣2,無毛,有長爪,距長1--2.5毫米;雄蕊多數;心皮3--5,離生。瞢菱果長約2厘米。花期9--10月份,果期10--11月份。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省東部,南至廣西省北部。生于山地草坡或灌叢中;多栽培。
附子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炮制品),回陽球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切成薄片蓋在患處或穴位上,用艾炷炙之。內服宜制用,宜久煎;外用多用生品。
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亡陽欲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久痢;陰寒水腫;陽虛外感;風寒濕痹;陰疽瘡瘍。
(1)回陽救逆:有較強之回陽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常配伍人參,或干姜、甘草)。
(2)補益陽氣: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尤能補益腎陽。補腎陽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故能治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泄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①《本經》: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
②《別錄》:腳疼冷弱,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又墮眙,為百藥長。
③《本草拾遺》:醋浸削如小指,納耳中,去聾。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內,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醫學啟源》:《主治秘要》云,去臟腑沉寒;補助陽氣不足,溫熱脾胃。
⑤李杲:除臟腑沉寒,三陰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蛔動;治經閉;補虛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⑦《綱目》: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柔痓癲癇,小兒慢驚,風濕麻痹,腫滿腳氣,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
⑧《本草備要》:補腎命火,逐風寒濕。
⑨《本草從新》:治痘瘡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證。
附子附方
(1)治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兩。(《傷寒論》四逆湯)
(2)治傷寒陰盛格陽,其人必躁熱而不欲飲水者:大附子一枚燒為灰,存性,為末;蜜水調服。(《傳家秘寶方》霹靂散)
(3)治陰毒傷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氣: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臍)為末。每服三錢,姜汁半盞,冷酒半盞,調服。良久臍下如火暖為度。(《濟生方》回陽散)
(4)治傷寒已經轉下,又曾發汗,內外俱虛,邪氣未解,表證不見,身無大熱,晝日煩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靜,不嘔不渴,脈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風冷,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并皆治之:干姜(研粗末)一兩,附子(生,去皮臍,細切)一枚。上合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局方》姜附湯)
(5)治嘔逆翻胃:大附子一個,生姜一個(細銼)。煮研如面糊,米飲下。(《經驗方》)
(6)治一切厥心痛,小腸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兩(炮),郁金、橘紅各一兩。上為末,醋面糊為丸,如酸棗大,以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婦人醋湯下。(《宣明淪方》辰砂一粒丹)
(7)治七疝,心腹冷痛,腸鳴氣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見火)半兩,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濟生方》玄附湯)
(8)治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雞子二枚(去黃取白)。上二味,先將附子搗羅為末,以雞子白和為丸,如梧桐子大。一時傾入沸湯內,煮數沸濾出,分作兩眼,米飲下,空心、日午各一服。(《圣濟總錄》附子丸)
(9)治臟寒脾泄,及老人中氣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兩(煨熱),大附子(去皮臍)一兩五錢。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蓮肉煎湯下。(《綱目》)
(10)治脾虛受濕發腫,一切虛腫:大附子十枚(生,削去皮,破四塊),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軟,去豆,焙干附子碾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冬瓜湯或蘿卜湯下。(《朱氏集驗醫方》)
(11)治腫疾喘滿,腫因積得,既取積而腫再作,小便不利者:生附子一個(去皮臍,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錢,磨水同煎,食前冷飲,小兒每服三錢,水煎服。(《朱氏集驗醫方》沉附湯)
(12)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術二兩,桂枝(去皮)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甘草附子湯)
(13)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詠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附子湯)
(14)治中風偏廢:附子一個(去皮臍),羌活、烏藥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簡易方論》羌活散)
(15)治風寒流注,偏正頭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個,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盞,浸炙,再浸再炙,汁盡乃止;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清調下,忌熱物少時。(《三因方》必效散)
(16)治氣虛頭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鐘乳粉二(三)錢半。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于內,卻以全附為末,同鐘乳粉面少許,水和作劑,包裹煨令熟,并為細末,蔥涎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鹽湯下。一作散,蔥茶湯下。(《澹寮方》蝎附丸)
(17)治頭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為末,入腦、麝少許,茶酒下半錢。(《傳家秘寶方》)
(18)治經侯不調,血臟冷痛:當歸、附子(炮)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空腹溫服。(《簡易方論》小溫經湯)
(19)治吐血:生地黃一斤(凈洗,細研取汁,其滓再入好酒少許,又取汁令盡),附子一兩(炮,去皮臍,切片子,入地黃汁內,用銀器熬成膏,取出附子焙干)。上以山藥三兩為末,以地黃膏子和成劑,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空心服。(《朱氏集驗醫方》地黃丸)
(20)治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側:大附子一枚,六錢以上者,炮,去皮臍,末之。每末二大錢,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滿,水一盞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鹽,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
(21)治小便不通,兩尺脈俱沉微,用淋閉通滑之劑不效者:附子一兩(重炮,去皮,鹽水內浸良久),澤瀉(不蛀者)一兩。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燈心七莖,煎服。(《普濟方》附子散)
(22)少陰傷寒(初得二、三日,脈微細,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引方名麻黃附子甘草湯。
(23)少陰發熱(少陰病初得,反發熱而脈沉)。用麻黃(去節)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二兩,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長,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細辛湯。
(24)少陰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不惡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用大附子一個(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兩、干姜三兩,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兩次溫服,脈出現即愈。面赤,加蔥九根;腹痛,加芍藥二兩;干嘔,加生姜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而脈不出,加人參二兩。此方名脈四逆湯。
(25)陰病惡寒(傷寒已發汗,不解,反惡寒,是體虛的現象)。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藥甘草附子湯。
(26)陰盛格陽(病人躁熱面飲水、脈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燒存性,研為末,蜜水調服。逼散寒氣后使熱氣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靂散。
(27)中風痰厥(昏不積壓人,口眼歪斜)。用生川烏頭、生附子,都去掉皮臍,各取半兩,和一南星一兩,生木香二錢五分。各藥混合后,每取五錢,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此方名五生飲。
(28)風病癱緩(手足軟垂,口眼歪斜,語音蹇澀,步履不正)。用川烏頭(去皮臍),五靈脂各五兩,共研為末,加龍腦、麝香溫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覺手能抬動。腳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頭,此方名神驗烏龍丹。
(29)風寒濕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烏頭末四錢,慢熬適當,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30)風癇。用生川烏頭(去皮)二錢半、五靈脂半兩,共研為末,加豬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湯送下。
(31)小兒慢驚(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烏頭(去皮臍)一兩、全蝎十個(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藥飲下。
(32)小兒囟陷。用烏頭附子(生,去皮臍)二鯛、雄黃八分,共研為末。以蔥根搗和作餅巾2陷處。
(33)腳氣腫痛。用黑附子一個(生,去皮臍),研為末,加生姜汁調成膏涂腫痛處。藥干再涂,到腫消為止。
(34)多年頭痛。用川烏頭、天南星,等分為末,蔥汁調涂太陽穴。
(35)耳鳴不止。用烏頭(燒作灰)、菖蒲,等分為末棉花裹著塞耳內。一天換藥兩次。
(36)牙痛。用附子一兩(燒灰)、枯礬一分,共研為末,擦牙。又方:川烏頭、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納牙孔中,痛乃止。
(37)虛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各二兩,鹽花三分,共三工業區末,加棗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
(38)寒熱瘧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錢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參、丹砂各一錢,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發病前連進三服。如藥有效,則有嘔吐現象或身體有麻木感覺,否則次日須再次服藥。
(39)水泄久痢。用川烏頭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黃連湯送下。
(40)陽虛吐血。用生地黃一斤,搗成汁,加酒少許。另以熟附子一兩半,去皮臍,切成片,放入地黃汁內,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藥三兩研為末,再以膏調末成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
(41)白濁。用熟附子研為末。每服二錢,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溫服。
(42)月經不調。用熟附子(去皮)當歸等分。每服三錢,水煎服。
(43)癰疽腫毒辣。用川烏頭(炒)、黃蘗(炒)各一兩,研末唾液調涂患處。留頭。藥干則以淘米水潤濕。
(44)疔瘡腫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處。藥干再涂。
(45)疥癬,用川烏頭生切,煎水洗,甚驗。
(46)手足凍裂。用附子去皮,研為末,以水、面調涂,有效。
拓展閱讀:注意事項
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本品辛熱燥烈,凡陰虛陽亢及孕婦忌用。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因有毒,內服須經炮制。若內服過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當,可引起中毒。
①《本草經集注》: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甘草、黃芪、人參、烏韭、大豆。
②《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綱目》:畏綠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稷米。得蜀椒、食鹽,下達命門。
④《本草匯言》:若病陰虛內熱或陽極似陰之證,誤用之,禍不旋踵。
上一篇:遠志的功效與作用
下一篇:冬蟲夏草的功效與作用
相關閱讀:
- 時間:2025-03-07 23:46:25閱讀:492
- 時間:2025-03-07 23:45:45閱讀:485
- 別名刺槐、洋槐、胡藤功效止血。主治咯血;大腸下血;吐血;崩漏 《貴州民間方藥集》:"止大腸下血,咯血,又治婦女紅崩。"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茶飲副作用誤以洋槐幼芽及幼葉作副食品,可因機體對洋槐過時間:2024-05-14 12:44:29閱讀:2180
- 別名兔兒草、銅錘草(《云南中草藥選》)。功效《云南中草藥選》:"消炎,止血。治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外傷出血。"作用全草流浸膏能使離體蛙心的房室節律發生顯著紊亂。如注入蛙腹淋巴腔(0.006毫升/克)時間:2024-05-14 12:24:27閱讀:1848
- 別名魚膽根、斬龍劍根功效《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小兒疳積,尿路感染。蘆薈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成分1.庫拉索蘆薈 葉含蒽類化合物:蘆薈大黃素甙(aloin,aloinA,barbaloin)21.時間:2024-05-14 12:09:34閱讀:1777
- 別名打碗科、貓眼草(《中國藥植圖鑒》)。功效《中國藥植圖鑒》:"葉及莖,研末或熬膏敷腫瘡。"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或熬膏敷。成分含大戟腦、24-亞甲基環木波蘿烷醇、β-香樹脂醇、粘霉烯醇。性味微苦;涼歸經肝時間:2024-05-14 11:45:10閱讀:1664
- 功效治婦人紅崩,水煎,點水酒服。加工采集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植物形態植物形態詳"滇常山"條。藥用部位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植物形態詳"滇常山"條。來自何書《滇南本草》時間:2024-05-14 11:28:18閱讀:1547
- 別名睢鳩、王睢、魚鷹、下窟烏、雕雞、食魚鷹功效《綱目》:"接骨。"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末,3-5g。性味咸;平歸經腎經加工采集為鷹科動物鶚的骨胳。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dion haliaetus Linnaeus植物形態鶚,時間:2024-05-14 11:04:34閱讀:1606
- 功效治小兒疳積,產后風,腰骨酸痛,乳癰,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研末。性味《閩南民間草藥》:"甘,平,無毒。"加工采集為茜草科植物毛玉葉金花的根。藥用部位為茜草科植物毛玉葉金花的根。植物形態詳"山時間:2024-05-14 10:47:29閱讀:1494
- 別名野山藥(《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功效①《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毒,驅梅。"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治月經失調。"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熬膏、研末。外用:研末撒。成分地上部分含時間:2024-05-14 10:22:54閱讀: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