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的功效與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3-11-27 12:41:15 閱讀:172
別名
下馬仙(《綱目》)。
英文名稱
Euphorbiae Pekinensis Radix。
功效
瀉水沈,利二便。治水腫,水臌,痰飲,瘰疬,癰疽腫毒。
①《本經(jīng)》:"主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中風(fēng)皮膚疼廂,吐逆。"
②《別錄》:"主頸腋癰腫,頭痛,發(fā)汗,利大小腸。"
③《藥性論》:"下惡血癖塊,腹內(nèi)雷鳴,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墮胎孕。"
④《日華子本草》:"瀉毒藥,泄天行黃病、溫瘧,破癥瘕。"
⑤《本草圖經(jīng)》:"治隱疹風(fēng)及風(fēng)毒腳腫。"
⑥《醫(yī)學(xué)啟源》:"瀉肺。"
⑦《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
⑧《藥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煩。"
⑨《現(xiàn)代實用中藥》:"用于壯實體質(zhì)之腹水,全身水腫。胸肋膜積水等。"
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殺蟲。"
作用
1.致瀉:對離體回腸的作用 各種京大戟生、制品煎劑對離體回腸均有興奮作用,腸蠕動增加,腸平滑肌張力提高。并隨著炮制醋液濃度的提高,收縮強(qiáng)度似有加強(qiáng)趨勢,其中50%、70%濃度興奮作用特別明顯。本品能刺激腸管,引起腸蠕動增加,產(chǎn)生瀉下作用。京大戟根乙醚抽出物有致瀉作用,熱水抽出物對貓有劇瀉作用。2.對平滑肌作用:提取物能擴(kuò)張末稍血管,興奮妊娠離體子宮。3.抗菌作用 東北的大戟(Euphorbiasp.)鮮葉汁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但除去鞣質(zhì)后,抗菌作用即消失,制劑保存數(shù)天或加熱亦可使抗菌作用減少甚至喪失。實驗表明,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4.利尿作用 以生紅大戟水煎濃縮液(80g/kg),喂飼小白鼠,2-3小時后,其尿量明顯增加。5.大戟與甘草合并用藥的影響:據(jù)我國歷代本草書籍之記載,大戟與甘草配伍是禁忌的,屬十八反之列。動物試驗證明,小鼠腹腔注射大戟、甘草混合后的乙醇浸出液,其半數(shù)致死量要比單獨應(yīng)用大戟時小數(shù)倍,可見兩者配伍時大戟的毒性增加了,而且配伍的甘草愈多,毒性也愈大。如將大戟與甘草分別酒浸,而在給藥時方混合投予者,其毒性比共浸者為小,但仍比單用大戟時毒性大。小鼠口服大戟及甘草的煎劑亦獲得相似的結(jié)果。大戟、甘草均用50%乙醇浸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甘草的LD50為12.4±0.7g/kg,大戟為30.0±5.5g/kg,大戟加甘草合用毒性增加。大戟煎劑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4.69±0.021g/kg,大戟加甘草(1:1)腹腔注射LD50為5.02±0.025g/kg,毒性未見增加。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鈉溶液造成實驗性腹水,口服大戟煎劑或酒精浸液,都有利尿作用,如與甘草合用,其利尿和瀉下作用受到明顯抑制,甘草的用量比例愈大,其相反作用也愈強(qiáng)。因此,從治療腹水的角度來看,兩者合用是不適宜的。另有報道,用小鼠死亡作指標(biāo),認(rèn)為大戟(品種未鑒定)與甘草煎劑并無相反作用。但所用劑量大小,試驗鼠全部未死,還需進(jìn)一步試驗。40%大戟煎劑0.5ml灌胃,無論大戟單用或與甘草合用,對小鼠瀉下作用無明顯差異。離體小腸實驗:0.01%-1%的甘草煎劑對兔離體小腸的影響是高濃度時呈現(xiàn)抑制作用,但隨藥液濃度之降低,抑制作用也漸減弱,并漸呈現(xiàn)略興奮的作用;炙京大戟煎劑高濃度時收縮振幅變化不明顯或略降,低濃度時漸升,張力均降低;合用后,與同劑量的單味煎劑比較,高濃度時,抑制作用多有加強(qiáng),當(dāng)濃度漸低時,差異不顯著或略有抑制,且甘草之量大于京大戟時,尤為顯著。鎮(zhèn)痛作用 采用YSD一4藥理生理實驗多用儀,電刺激箱進(jìn)行測記。小鼠ig甘草或京大戟煎劑后,有一定鎮(zhèn)痛作用,且量越大越顯著,而京大戟又優(yōu)于甘草。合用后,與同劑量之單味煎劑比較,當(dāng)二藥等量時,鎮(zhèn)痛作用次于單味煎劑;當(dāng)甘草的量大于京大戟時,鎮(zhèn)痛作用優(yōu)于單味煎劑,并與用量有關(guān),小劑量優(yōu)于大劑量。對離體蛙心作用 離體蛙心實驗:按斯氏Strdub離體蛙心灌流法制備離體蛙心,每組5個蛙心,共分20組進(jìn)行實驗,取平均值作曲線并比較,0.31-5%的甘草及炙京大戟煎劑對離體蛙心的影響是高濃度時呈現(xiàn)明顯的抑制作用,低濃度時,作用較弱或不明顯;合用后,與同劑量的單味組比較,抑制作用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強(qiáng),且濃度越高越顯著,而0.63%的不明顯。6.其他作用 根皮70%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動物,血壓輕微上升,腎容積顯著縮小,無論劑量大小,利尿作用均不顯著。健康成人服煎劑亦無明顯利尿作用。提取物對末梢血管有擴(kuò)張作用,能抑制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同屬植物京大戟日本變種EuphorbiapekinensisRupr.var.JaponensisMak.水浸液對家兔、豚鼠的離體及在位子宮呈收縮作用。黑海大戟EuphorbiaponticaProkh水浸劑、酊劑及用植物細(xì)粉做成的油膏,對于皮膚都有明顯刺激,長期應(yīng)用可引起發(fā)紅、燒的感、小泡乃至脫皮。面部皮膚更加敏感。浸劑刺激性較弱。新加侖制劑注射于蛙或貓可使心跳停止于收縮期。可能含有強(qiáng)心甙。中國藥材學(xu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副作用
取京大戟2000g,均分為4份,每份加醋50、150、250、350ml拌勻、浸透,炒至醋液吸盡,再取出晾干,即分別得10%、30%、50%、70%的醋制京大戟。上述4種醋制京大戟及未炮制的生品京大戟,分別取相同量,每種浸以10倍體積水,浸透后煎2次,每次15min,濾取濾液,濃縮至每1ml含原生藥8g。
成分
含游離蒽醌類0.56%及結(jié)合性蒽醌類0.25%。
炮制
大戟:揀去雜質(zhì),用水洗凈,潤透,切段或切片,曬干。醋大戟:取大戟段或片,加醋浸拌,置鍋內(nèi)用文火煮至醋盡,再炒至微干,取出,曬干。(大戟100斤,用醋30~60斤)
①《雷公炮炙論》:"采得大戟于槐砧上細(xì)銼,與海芋葉拌蒸,從巳至申,去芋葉,曬干用之。"
②《綱目》:"凡采得大戟以漿水煮軟,去骨曬干用。海芋葉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③《本草通玄》:"大戟用棗同煮?,去骨,曬干。"
性味
。苦辛,寒,有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別錄》:"甘,大寒,有小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有大毒。"
宜忌
患虛寒陰水及孕婦忌服。體弱者慎用。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反甘草。"
②《藥性論》:"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
③《唐本草》:"畏菖蒲、蘆草、鼠屎。"
④《日華子本草》:"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⑤《綱目》:"得棗則不損脾。"
⑥《本經(jīng)逢原》:"脾胃肝腎虛寒,陰水泛濫,犯之立斃,不可不審。"
歸經(jīng)
肺;脾;肝;腎;膀胱經(jīng)
加工采集
春季未發(fā)芽前,或秋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曬干。
藥材鑒別
①京大戟
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16~20厘米,直徑可達(dá)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側(cè)根,頂端多膨大,上有許多圓形的地上莖痕,向下漸細(xì),有縱直溝紋及橫生皮孔與支根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類白色至灰棕色。氣無,味苦澀。以根條均勻,肥嫩、質(zhì)軟無須者為佳。
主產(chǎn)江蘇。此外,四川、江西、廣西等地亦產(chǎn)。
②紅大戟
為植物紅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紅毛大戟、紅芽戟、南大戟。呈長圓錐形至紡錘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長6~8~14厘米,直徑O.6~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多扭轉(zhuǎn)的皺紋,有時可見橫生皮孔及支根殘基或支根痕;頂端有地上莖痕。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呈紅褐色至棕黃色。氣微,味辣刺喉。以條大,肥壯,色紫紅、堅實無須根者為佳。
主產(chǎn)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
此外,大戟科植物準(zhǔn)噶爾大戟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
歷代《本草》所載大戟,品種亦不止一種,但大多數(shù)是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圖經(jīng)》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實圖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態(tài)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圖經(jīng)》中的"河中府大戟",似為豆科植物;《綱目》所稱的"北方綿大戟",似即今之綿大戟(參見"狼毒"條);至于茜草科的紅芽大戟,《本草》中未見收載,但為目前大戟藥材中使用最廣的一種。
植物形態(tài)
①大戟,又名:蕎(《爾雅》),邛巨(《本經(jīng),),龍虎草、九頭獅子草、京大戟,將軍草、臌脹草、天平一枝香、迫水龍、大貓兒眼、黃花大戟、黃芽大戟、千層塔、搜山虎、穿山虎、一盤棋。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含有白色乳汁。根細(xì)長,圓錐狀。莖直立,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單葉互生;幾無柄;長圓形或披針形,長3~6厘米,寬6~12毫米,全緣,下面稍被白粉。杯狀聚傘花序,通常5枝,排列成復(fù)傘形;基部有葉狀苞片5;每枝再作2至數(shù)回分枝,分枝處著生近圓形的苞葉4或2,對生;雌、雄花均無花被,花序基部苞葉近腎形;萼狀總苞內(nèi)有雄花多數(shù),每花僅有雄蕊1,花絲細(xì)柱形;花序中央有雌花1,僅有雌蕊1,子房圓形,花柱3,頂端分又,伸出總苞外并常下垂。蒴果三棱狀球形,表面具疣狀凸起物。種子卵圓形,表面光滑,灰褐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路旁、山坡、荒地及較陰濕的樹林下。分布東北、華東地區(qū)及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等地。
②紅芽大戟(《小兒藥證直訣》)
多年生草本,高0.3~1米。塊根通常2~3個,紡錘形,紅褐色殘棕褐色,直徑0.5~2厘米。莖直立,分枝少或不分枝,小枝具2行小絨毛;托葉通常4枚,與葉柄合生,呈剛毛狀。葉對生;有短柄或幾無柄;葉片長橢圓形成線狀披針形,長2~10厘米,寬0.5~3厘米,先端窄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短茸毛,,尤以脈上為多。頂生聚傘花序;花兩性,淡紫紅色或有時白色,無柄;花萼4齒裂;花冠筒狀漏斗形,長2~3毫米,喉部密被長毛,先端4裂;雄蕊4,花絲線形,長約1毫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下位,2室,花柱細(xì)長,柱頭2裂。果實卵形或橢圓形,有4~8棱。種子2枚,具有肥厚的珠柄。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于低山坡草叢中的半陽地。分布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藥用部位
為大戟科植物大截或茜草科植物紅芽大戟的根。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
大戟根洗凈,刮去粗皮,切片,每斤以食鹽3錢,加水適量拌勻,吸入后曬干或烘干呈淡黃色,研成細(xì)末裝入膠囊。日服2次,每次1.5~2分,隔日1次,空腹溫開水送下,6~9次為一療程。共觀察60余例,均有顯著的消腫作用,一般經(jīng)治6~7天后水腫即完全消失。患者服藥后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腹瀉。其瀉下作用常在服藥后2~4小時最為劇烈;如癥狀嚴(yán)重,可進(jìn)食水果或冷糖開水,反應(yīng)即可減輕。服藥期間用低鹽飲食,禁食生冷、辛辣、魚及豬頭肉等發(fā)物.禁用于孕婦、心力衰竭、食道靜脈曲張及體弱者。
②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腹水或其他肝硬變腹水
大戟鮮根洗凈曬干磨粉,用小火焙成咖啡色,裝入膠囊,成人每次0.6~O.9克,隔日或隔2日服藥1次,7~8次后停藥1星期,以后視病情再服.若腹水巳退,可選用人參養(yǎng)榮丸等調(diào)理。曾試治20例,經(jīng)服藥5~36次不等,顯效(腹水消失,健康改善,體力基本恢復(fù))9例,好轉(zhuǎn)(腹水顯著減少,全身情況改善)9例,無效2例。治程中主要反應(yīng)為腹瀉、惡心、嘔吐及腹痛等,經(jīng)數(shù)小時后可自行消失;但亦有人觀察到,一般服粉劑0.6克時藥物反應(yīng)都能耐受,如超過1.8克時,則反應(yīng)增重,有惡寒、震顫、頭昏、煩躁、口干,有時呈極度恐懼感。反應(yīng)可持續(xù)2~6小時,如及時處理即可緩解。禁忌證同前。
來自何書
《本經(jīng)》
常見藥方
①治水腫:棗一斗,鍋內(nèi)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蓋之遍,盆合之,煮熟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無時。(《活法機(jī)要》)
②治通身腫滿喘息,小便澀:大戟(去皮,細(xì)切,微妙)二兩,干姜(炮)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用生姜湯調(diào)下,良久,糯米飲投之,以大小便利為度。(《圣濟(jì)總錄》大戟散)
③治水氣腫脹:大戟一兩、廣木香半兩。為末,五更酒服一錢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補(bǔ)之。忌咸物。(《綱目》)
④治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里未和。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粳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qiáng)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傷寒論》十棗湯)
⑤治腹水脹滿,二便不通:大戟三分,牽牛子一錢五分,紅棗五個。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⑥治忽患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食后臨臥,淡姜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氣實,加丸數(shù)不妨。(《三因方》控涎丹)
⑦治黃疸小水不通:大戟一兩,茵陳二兩。水浸空心服。(《本草匯言》)
⑧治溫瘧寒熱腹脹:大戟五錢,柴胡、姜制半夏三錢,廣皮一錢,生姜三片。水二大碗,煎七分服。(《方脈正宗》)
⑨治晚期血吸蟲病:京大戟鮮根洗凈,曬干,研粉,每日服三分,于早飯后一小時用開水一次吞服,連續(xù)一至二次為一療程,總劑量約四至五克。同時每日在腫大肝脾處用艾溫灸三十分鐘和內(nèi)服丹參合劑(丹參五錢,馬鞭草五錢)以助肝脾縮小。在治療期間必須禁忌食鹽。(《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淋巴結(jié)結(jié)核:大戟二兩,雞蛋七個。將藥和雞蛋共放砂鍋內(nèi),水煮三小時,將蛋取出,每早,去殼食雞蛋一個。七天為一療程。(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扁桃體炎:紅芽大戟五分至一錢,含服。(《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⑿治牙齒搖痛:大戟咬于痛處。(《生生編》)
⒀治頸項腋間癰疽:大戟三兩(浸酒炒,曬干),當(dāng)歸、于白術(shù)各二兩。共為末;生半夏(姜水炒)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食后白湯下。(《本草匯言》)
備注
歷代《本草》所載大戟,品種亦不止一種,但大多數(shù)是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圖經(jīng)》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實圖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態(tài)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圖經(jīng)》中的"河中府大戟",似為豆科植物;《綱目》所稱的"北方綿大戟",似即今之綿大戟(參見"狼毒"條);至于茜草科的紅芽大戟,《本草》中未見收載,但為目前大戟藥材中使用最廣的一種。
上一篇:黃皮果的功效與作用
下一篇:玳玳花的功效與作用
相關(guān)閱讀:
- 時間:2025-03-07 23:46:25閱讀:467
- 時間:2025-03-07 23:45:45閱讀:461
- 別名刺槐、洋槐、胡藤功效止血。主治咯血;大腸下血;吐血;崩漏 《貴州民間方藥集》:"止大腸下血,咯血,又治婦女紅崩。"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茶飲副作用誤以洋槐幼芽及幼葉作副食品,可因機(jī)體對洋槐過時間:2024-05-14 12:44:29閱讀:2149
- 別名兔兒草、銅錘草(《云南中草藥選》)。功效《云南中草藥選》:"消炎,止血。治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外傷出血。"作用全草流浸膏能使離體蛙心的房室節(jié)律發(fā)生顯著紊亂。如注入蛙腹淋巴腔(0.006毫升/克)時間:2024-05-14 12:24:27閱讀:1827
- 別名魚膽根、斬龍劍根功效《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小兒疳積,尿路感染。蘆薈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成分1.庫拉索蘆薈 葉含蒽類化合物:蘆薈大黃素甙(aloin,aloinA,barbaloin)21.時間:2024-05-14 12:09:34閱讀:1755
- 別名打碗科、貓眼草(《中國藥植圖鑒》)。功效《中國藥植圖鑒》:"葉及莖,研末或熬膏敷腫瘡。"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或熬膏敷。成分含大戟腦、24-亞甲基環(huán)木波蘿烷醇、β-香樹脂醇、粘霉烯醇。性味微苦;涼歸經(jīng)肝時間:2024-05-14 11:45:10閱讀:1645
- 功效治婦人紅崩,水煎,點水酒服。加工采集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滇常山"條。藥用部位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植物形態(tài)詳"滇常山"條。來自何書《滇南本草》時間:2024-05-14 11:28:18閱讀:1528
- 別名睢鳩、王睢、魚鷹、下窟烏、雕雞、食魚鷹功效《綱目》:"接骨。"用法用量內(nèi)服:燒存性研末,3-5g。性味咸;平歸經(jīng)腎經(jīng)加工采集為鷹科動物鶚的骨胳。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dion haliaetus Linnaeus植物形態(tài)鶚,時間:2024-05-14 11:04:34閱讀:1556
- 功效治小兒疳積,產(chǎn)后風(fēng),腰骨酸痛,乳癰,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或研末。性味《閩南民間草藥》:"甘,平,無毒。"加工采集為茜草科植物毛玉葉金花的根。藥用部位為茜草科植物毛玉葉金花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山時間:2024-05-14 10:47:29閱讀:1473
- 別名野山藥(《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功效①《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毒,驅(qū)梅。"②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治月經(jīng)失調(diào)。"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或熬膏、研末。外用:研末撒。成分地上部分含時間:2024-05-14 10:22:54閱讀:1417